| 网站首页 | 博客 | 设为首页 | 加为收藏 | 简体版 | 繁体版 
首页 新闻中心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娱乐 安家 会客室 中文厨房 中文热点 Vlog 博客 商讯 APP下载 美国中文电视直播间
舞龙,秧歌舞,灯会,敲古钟......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
2020-01-23 16:15  更新:  
关注度:   
简介:
中国各地举行了各种民间特色的庆祝活动,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。
详细:
1月21日,上犹县安和乡陶朱村莲花井旁的农民文化广场上,一场由当地村民自导自演的“春晚”火热上演。

  “咚锵咚锵,咚咚锵……”伴着嘹亮的号声和欢快的鼓点,莲花井旁边的阳氏祠堂内,头戴红花的大白象、五颜六色的大狮子、翻转腾挪的祥龙在身着鲜艳服装的村民娴熟舞动下,活灵活现在村民眼前,客家民俗活动“九狮拜象”赢得围观村民阵阵喝彩。

  祠堂外,广场上,早已人山人海,只为一睹身边“民星”风采。“自2018年村里举办第一届‘春晚’后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村民踊跃参与。”陶朱村“春晚”策划人阳明南安排好第一个节目后告诉记者,虽然已是第三届“春晚”,但一看到乡亲们带着板凳陆续赶来,内心还是十分紧张。

  “咚咚咚……”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响起来,拉开了“春晚”的帷幕,顿时深山小村变成欢乐海洋。以“欢乐新生活”“文明新气象”和“幸福新时代”为篇章,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脱贫奔小康等创作的文艺节目接续上演。讲身边事、唱身边人,平时忙于农事的村民纷纷拿出绝技,采茶戏、古曲舞、书法展演等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。“头一回在家乡舞台表演,台下都是乡亲,感到很亲切。”在外创业返乡的阳作煌表演完戏剧《变脸》后,兴奋不已。

  舞出魅力乡村新景象,唱出新型农民新风采。“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,现在农民生活好了,就想着精神上也能够富裕些。”回想起当初办“春晚”的过程,阳明南还是那么兴奋。

  “春晚”现场,脱贫户以自己种养的鸡、鱼、茶叶等农产品为奖品,为“新时代好少年”“文明清洁家庭”“孝老爱亲家庭”“脱贫奋进家庭”颁奖。

山西大同曾是中国古代北魏的都城。有着辉煌的历史,这里的居民仍然保留着悠久历史的春节习俗。
每天清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,大同古城钟楼的钟声响起,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。
广场上正在表演传统的秧歌舞,这种舞蹈通常是借助折扇或红绸带集体表演的。
鼓手们穿着传统的服装,用鼓声敲打。
走在古城的一条街上,许多古老的院落都充满了春节的气氛。这个大院已有200年历史了。人们可能会想,住在这座历史建筑里的居民是如何过春节的。
民间艺人每年都来这里剪纸,写春联送给人们作为新年装饰。
在雄伟壮阔的大同古城墙上下,众多光华璀璨的灯组一齐点亮,备受瞩目的“世家小镇”2020中国大同古都灯会如约启幕,古都灯会的独特文化魅力再次绽放。
据悉,本次灯会由大同市委、市政府主办,以“观古都灯会,赏天下大同”为主题,秉持“创新为上”“绿色环保”“开放共享”“融合相生”的理念,是一场汇聚文化与科技的华灯盛宴、一场融合历史与现实的艺术大展、一次民俗与时尚共舞的欢乐盛会,将全方位、多层次、高品质地为广大游客带来“灯耀古城”的震撼体验。灯会将持续到2月16日。
灯会设置9大区域9大主题,在南城墙瓮城、月城区域,以“幸福大同·龙腾盛世”为主题,展现大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大同的大美风光;关城北区以“光影交织·艺术盛宴”为主题,通过灯光秀、电音之夜、趣味互动等,点燃游客的火热激情;关城南区以“非遗打树花、百鸟朝凤,脱贫攻坚、能源革命”为主题,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打树花”,配有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,营造喜庆的社火欢腾氛围;在东耳城区域,以“恐龙世界·儿童乐园”为主题,通过大小不同、动静结合的恐龙灯组,结合多种互动体验、逼真声效,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童趣世界;关城月城耳城上面区域,以“中华文化·传统经典”为主题,营造大同喜迎新春、共度佳节的喜庆氛围;南城墙东部区域以“百鼠贺新春”为主题,展现出百鼠贺新春的美好寓意;南城墙西部区域则以“浓情中国年”为主题,突出传统中国年的韵味;永泰门广场区域,以“奋斗吧 中华儿女”为主题,再现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、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。同时,古城内在重点街区全线布展,设置表现民俗、年味以及古都大同传统文化的灯组,让游人漫步城墙上下,穿梭古街内外,观灯会、品美食,享年味,度过一个幸福喜庆的新春佳节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灯会启动式上,中国首届国际光影大赛大同站同期开幕。来自中国、意大利、俄罗斯、法国等28个国家的选手带来参赛作品102件。古都灯会期间,在南城墙关城北区城墙墙体及附近区域,将展现诸多国际顶级大师设计制作的作品,利用多种灯光装置以及炫酷的投影,使其成为光影艺术与前沿科技相融的令人震撼惊艳的区域,6k超高清分辨率震撼巨幅画面、5000平方米火爆电音沉浸空间、4k大型互动体验,让游客在光与影的奇妙变幻中体验视听盛宴。

骆山大龙舞出几代人的“心声”
      1月20日,全国著名的非遗传统文化“骆山大龙”巡演活动在溧水和凤镇骆山村正式开启
  1月20日(腊月二十六),在石臼湖畔,溧水和凤镇骆山村里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一群年轻力壮的男子,身穿白衣,头戴白布,一同抬起一条长达100多米的巨龙,摇头摆尾向着石臼湖边冲去。期间,唢呐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,当中夹杂着当地村民们幸福的欢笑声、自豪感。这就是全国著名的非遗传统文化“骆山大龙”巡演活动。
  骆山大龙,号称“江南第一大龙”,龙头宽2.2米,高2.3米,每节龙身长2.8米,一共24节,整个龙身长近百米。说起“骆山大龙”,骆山村人无不自豪,特别是老一辈,更是对每一年的大龙巡演记忆犹新。今年58岁的张桃红介绍,“骆山大龙”从1984年开始,已经巡演展示了30多年,这是他们这代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。
  “其实,骆山大龙的巡演很早就有了,我的外公就是当年第一批大龙的参与者,不过到了1954年,大龙就突然停演了,主要是因为在大龙巡演的筹建中遇到了一些难题。但幸运的是,骆山大龙的文化一直被保留了下来,直到1984年,时隔30年,骆山大龙才重新开演。而我也是当时第一批参与大龙重演的舞龙人,那一年也是我人生记忆最深的一次大龙巡演。”张桃红说。
  岁月流逝,当初还是舞龙主力军的张桃红,如今已退居二线,成了龙尾的奏乐人员。但张桃红仍干劲十足,慷慨激昂。在他的眼里,只要能为骆山大龙文化做贡献,无论做什么样的事,他都心甘情愿。
  “我们的思维没有现在的年轻人活跃了,我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,能让骆山大龙一直传承下去,并且更具有现代感和科技感,这样才能把骆山大龙的文化演绎得更加精彩。”张桃红笑着说,“我的身体还可以,村里还有很多比我大的老人,70多岁的,大有人在,他们还在参与舞龙,我会一直参与下去的。”
  一句期盼、一个誓言,老一辈将不断坚守,发扬“骆山大龙”的传统文化。
  整个“骆山大龙”巡演活动包含请龙、巡演、点睛、祭祀、舞龙、跳云等多个环节。没有参加过“骆山大龙”巡演活动的人一定很好奇,什么是跳云?跳云是什么样的?
  据当地人介绍,跳云其实就是展示小白龙身边的云。一群小朋友在大龙的围绕下,在民族乐器的伴奏下,身着彩衣、彩帽、脚穿绣鞋,跳着一种特别的舞蹈,突然伴奏声一停,所有的小朋友将手中两块绘有云彩的云板,拼凑成“双龙出水”、“满天星”、“三角形”、“五角形”等各种阵式,继而称之为“跳云”。
  80后的年轻小伙杨月强带着8岁的儿子杨景浩体验了人生第一次“跳云”。
  “以前,都是我父亲舞龙的,之后又传到了我,今年,本来是我去舞龙的,但我把这个机会,传给了我的儿子。”杨月强说,“舞龙对于舞龙人来说,指的是一种团队精神。为什么这么说,因为舞龙不是几个人完成的,它必须要有上百人共同参与,若想要把龙舞好,团队精神必不可少。也正因如此,几十年的舞龙文化,也造就了骆山村人的团结奋进。”
  “骆山大龙”的传统文化在骆山村人的心中地位十分崇高,每个人都十分愿意参与、分享和传承。80后的骆山村人是“骆山大龙”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,是新一代舞龙人的精神体现。
  舞出青春活力,舞出文化魅力,“骆山大龙”未来将迎来更多展示的空间和机遇。
  在现场的舞龙队伍中不难发现,有很多新面孔加入,他们是新一代舞龙人的生力军。
  今年17岁的杨子豪刚上高二,第一次接下父亲传递的“舞龙文化火炬”。杨子豪说:“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,很兴奋,也很自豪,在正式舞龙之前,跟长辈学了很长时间,怎么舞龙,怎么把稳。等到寒假结束开学,我会告诉我身边的同学今年舞龙了,而且现场很好玩,并邀请他们到骆山村做客,看舞龙。”
  “骆山大龙”仅龙头就200斤重,需要21个人分成三组换着舞;另外还有24节龙身,整个一条龙的舞龙演员要达到250号人;加上参与舞龙活动的比如锣鼓、放炮、提灯以及跳云的群众演员,足足500号人。
  “舞龙对我来说,算是一个挑战,虽然很重,但我看周围的哥哥和叔叔们都特别努力,我也不想落下,我要为我们村的文化贡献自己一份力量。”杨子豪说。
  欢欢喜喜闹新春,昂首阔步舞大龙。对骆山村人来说,舞龙,预示着他们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,也是根植在大家心里的精神寄托。“骆山大龙”需要他们的坚守和发扬,同时,他们也需要这种文化的滋养和欢乐。
  时代在发展,科技在进步,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结合下,焕发出新光芒,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思考。正如老一辈舞龙人所说,我们希望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去,也更希望看到它们的发展和变化。
舞龙,秧歌舞,灯会,敲古钟......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
留言评论
 
目前没有评论,赶快来抢沙发吧 ^_^
视频排行榜
今日本周本月